资源中心
提高企业管理质量,为工人朋友提供安全保障!
隧道有毒有害气体监测系统
隧道中常见的有毒有害气体主要有以下几类:
一氧化碳(CO):无色无味的剧毒气体,由燃料不完全燃烧产生。人体吸入后,会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,阻碍氧气输送,导致头痛、眩晕,甚至昏迷、死亡。在隧道内,车辆尾气排放、机械燃油燃烧等都可能产生一氧化碳,尤其是交通流量大或通风不畅时,浓度极易超标。
硫化氢(H₂S):具有臭鸡蛋气味的有毒气体,常存在于隧道挖掘过程中遇到的含硫地层,或污水、污泥等厌氧分解环境。低浓度硫化氢会刺激眼睛、呼吸道,高浓度则会抑制人体呼吸中枢,短时间内致人窒息死亡。
甲烷(CH₄):俗称瓦斯,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。当隧道内甲烷浓度达到 5% - 16% 时,遇明火或火花就会引发爆炸,严重威胁隧道结构安全和人员生命。此外,甲烷还会导致人员缺氧窒息,危害极大。
氮氧化物(NOx):主要包括一氧化氮(NO)和二氧化氮(NO₂),由燃料高温燃烧产生。氮氧化物会刺激呼吸道,引发咳嗽、气短等症状,长期暴露还可能导致肺部疾病,同时也是形成酸雨和光化学烟雾的重要物质,对环境造成污染 。
隧道有毒有害气体监测系统融合了传感器技术、物联网技术、数据分析技术,其工作原理主要分为数据采集、传输、分析与预警三个环节:
1. 数据采集:传感器精准感知气体浓度
系统在隧道内关键位置,如隧道入口、出口、弯道、通风不良区域等,部署多种气体传感器。不同类型的传感器针对特定气体发挥作用:
电化学传感器:对一氧化碳、硫化氢等有毒气体具有高灵敏度和选择性,通过电化学反应,将气体浓度变化转化为电信号输出,能够精确测量低浓度的有毒气体。
催化燃烧式传感器:常用于检测甲烷等可燃气体,当可燃气体接触催化元件表面发生无焰燃烧,使元件温度升高,导致电阻变化,通过测量电阻变化即可得知气体浓度。
红外传感器:利用不同气体对特定波长红外光的吸收特性,可检测甲烷、二氧化碳等气体,具有稳定性好、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,适用于复杂环境下的气体监测 。
2. 数据传输:物联网实现实时信息交互
采集到的气体浓度数据通过物联网通信技术进行传输。常见的传输方式包括:
有线传输:采用光纤、电缆等介质,将传感器数据传输至监控中心。有线传输具有稳定性高、数据传输量大的优点,适合距离较近、对数据实时性要求高的场景。
无线传输:借助 4G/5G、LoRa、NB-IoT 等无线通信技术,实现数据的远程传输。无线传输无需铺设大量线缆,部署灵活,尤其适用于长隧道或布线困难的区域,确保监控中心能够实时获取隧道内气体数据 。
3. 数据分析与预警:智能决策保障安全
传输至监控中心的数据,由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。软件根据预设的气体浓度安全阈值,对实时数据进行判断:
当气体浓度接近或超过阈值时,系统立即触发声光报警,并通过短信、APP 推送等方式通知相关管理人员。同时,系统还会自动记录报警时间、位置和气体浓度等信息,便于后续追溯和分析。
此外,数据分析软件还能对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和趋势分析,预测气体浓度变化趋势,为隧道通风系统调整、施工安排等提供科学依据,提前采取措施防范气体危害 。
隧道有毒有害气体监测系统通过精准的数据采集、高效的数据传输和智能的数据分析,实现对隧道内有害气体的全时段、全方位监测,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,为隧道建设和运营保驾护航。